深耕公益,相约般若 | 般若慈善高级研修班开班啦!

2019-07-05

2019619日至21日,般若慈善高级研修班正式开班。来自全国各地的佛教慈善机构负责人、邻家公益社群社员及致力于公益事业发展的企业家们共聚北京,一起学习、探讨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


灵山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王文首先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怎样能够让中国的佛教慈善,在中国的慈善生态当中成为建设性的力量,来助力中国梦?

王文秘书长给出的答案是:让公益坚定信仰

   灵山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王文.jpeg

我们应该让佛教呈现出它慈悲济世的一面,这个呈现不只是高喊口号,而是应该用世人能看得到、能够理解的专业路径和方法,制定标准化的产品,提供优质的服务。 “让公益坚定信仰是由于当今中国公益界很多问题的出现就在于信仰缺失。如果仅靠外力来监督慈善,慈善本身存在的哲学基础是不稳固的。最好的方式是——如果中国能出现一批游走于世界的大的慈善团体,而它背后 又具备信仰的基因,我们就能给慈善的基础逻辑找到合理的依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政策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杨团老师分享了中国当代的慈善发展历程。


杨团老师首先解释了慈善的涵义以及在不同地区慈善的起源。同时,她也分析了公益与慈善的区分和模糊性。杨团老师认为:对于慈善与公益之间的模糊性,与其努力去认识它、解释它甚至修改它,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掌握它,承认它,学会推动它发展前进的新规则或者创造这种新规则。


那么慈善事业与政府事业又有什么区别呢?杨老师作出了具体的解释:慈善事业的主要行为方式可以分解为捐赠行为、筹款行为、志愿服务行为、项目管理与监督行为。除了外部监督以外,以上种种行为都是慈善组织在守法前提下自治和自律的行为,而不是遵循行政指令的行为。


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律师、北京致诚社会组织发展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国科老师带领学员们对慈善法律政策进行解读。全国拥有宗教背景的基金会70多家,其中公募12家,非公募58家。其中佛教背景慈善组织估计30多家,在五大宗教中居于首位。针对宗教背景的慈善组织,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



何国科老师认为,拥有佛教背景的慈善组织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遵守相关法律,在最能发挥自身优势、体现自身价值的公益慈善领域开展活动。罕语传统文化语音工程发起人、诵经人李罕老师分享了自己对于般若的理解。他谈及了现代人贪执物欲的问题,是因为过于关注这个本体。如果能够放下对于的执着,就能做到无欲则刚


同时,李罕老师也在向大家抛出了为什么我们要做为什么是我们做等问题后,带领大家参观了罕语传统文化语音工程团队,从项目的设计、团队构建等角度和大家分享了传统文化语音工程项目,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一个项目团队的微观运作。


灵山慈善基金会王文秘书长以灵山的视角和大家分享了佛教慈善的发展,分析了目前行业内发展的现状,指出行业整体创新不足,专业度有待提升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公益从业者们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推动项目的创新、迭代与发展。另外一方面,行业伙伴们也要积极走出去,避免行业内的自嗨,联合更多行业伙伴同时带动更多的人走进慈善,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本次培训,让学员们对国内外慈善机构的发展历程有了一个宏观的了解,对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对自身的价值和使命亦有了更深度的思考。


我们希望通过般若慈善高级研修班,能够汇集群体的智慧,让公益坚定信仰,最大程度地为社会作出贡献。